在济南市莱芜区与新泰市交界的群山中,莲花山以其形似莲花绽放的峰峦闻名,如今是游人如织的 4A 级景区 —— 春日漫山杜鹃似火,秋日层林尽染如诗,缆车穿梭山间,承载着游客对美景的向往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座风光旖旎的山,70 多年前曾是抗日烽火的燃烧地:1938 年初春,88 名莲花山儿女带着 76 支枪,踩着没膝的积雪,奔赴徂徕山加入八路军四支队,用热血在齐鲁大地上写下了 “莲花山起义” 的壮烈篇章。
一、山河破碎时,莲花山响起救亡声
1937 年冬,日军铁蹄踏过黄河,济南、泰安相继沦陷,齐鲁大地陷入一片黑暗。莱芜南部的莲花山,虽地处群山深处,却也难逃战火阴影 —— 日军侦察机频繁在山顶盘旋,山下的汉奸特务四处搜刮粮食,百姓们躲在山洞里,听着远处的枪声彻夜难眠。
“不能等着挨打!” 这句话成了当时莲花山一带爱国志士的共识。家住莱芜区茶业口村的朱玉干,曾在冯玉祥部当过兵,目睹过日军的残暴,他带着几名乡亲躲进莲花山的 “朝阳洞”,秘密联络周边村庄的热血青年。在新泰市龙廷镇,教师徐光友把课堂变成了抗日宣传站,给学生们讲 “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”,暗地里却在统计能拿起武器的村民。
那时候,莲花山周边的村庄里,家家户户都藏着 “老物件”—— 有的是爷爷辈传下来的土枪,有的是打猎用的鸟铳,还有的是铁匠铺连夜打造的大刀。朱玉干走村串户时,总能看到村民们把武器藏在粮囤下、炕洞里:“不是舍不得拿出来,是怕被汉奸发现。但只要有人带头,我们就敢跟鬼子拼!”
1938 年 1 月 1 日,徂徕山起义的消息传来 —— 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抗日武装,在徂徕山法云寺举起了抗日大旗,成立了 “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”。这个消息像一道闪电,照亮了莲花山儿女的希望。朱玉干和徐光友连夜在 “朝阳洞” 碰头,决定响应徂徕山起义,组织莲花山武装奔赴汇合。
二、88 人 76 枪,雪地里的热血集结
“愿意跟我去打鬼子的,明天天亮到莲花山玉皇庙集合!”1938 年 1 月中旬的一个傍晚,朱玉干带着几名骨干,在周边 12 个村庄敲起了铜锣。消息传开后,村民们连夜收拾行装:青年汉子们扛起藏在自家的武器,老人给儿子塞上年糕,妇女们连夜缝制布鞋 —— 有人甚至把给新郎准备的新棉袄,也塞进了儿子的背包。
第二天清晨,玉皇庙前的空地上,挤满了前来报名的人。朱玉干一数,整整 88 人!有 16 岁的少年徐明山,瞒着父母偷偷跑来;有 50 多岁的猎户李老栓,背着祖传的猎枪,说 “能给鬼子放冷枪”;还有新婚刚三天的王长顺,握着妻子塞的红绸带,说 “打跑鬼子再回家圆房”。
清点武器时,大家把带来的家伙什摆在地上:2 支汉阳造步枪是朱玉干从旧部带回的,30 多支土枪是村民们的 “宝贝”,还有 40 多把大刀、长矛,甚至有两把用铁匠炉锻打的 “鬼头刀”。最珍贵的是 76 支能打响的枪 —— 为了凑齐这些武器,有人把祖传的首饰当了,从镇上的民团手里买了枪;有人连夜翻山越岭,从十几里外的亲戚家借来猎枪。
“我们没有统一的军装,没有充足的弹药,但我们有打鬼子的决心!” 朱玉干站在玉皇庙的台阶上,举起一把大刀,“今天我们从莲花山出发,去徂徕山找大部队,就算只剩一口气,也要把鬼子赶出中国!”88 人齐声呐喊,声音在莲花山谷间回荡。当天中午,他们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,沿着山间小路向徂徕山进发 —— 没有旗帜,没有号角,只有脚步声和武器碰撞的 “叮当” 声,像一曲无声的战歌。
三、翻山越岭赴征程,一颗红心向延安
从莲花山到徂徕山,不到 200 里的路,他们走了整整三天。白天要躲避日军的侦察机,只能在树林里穿行;晚上怕暴露目标,不敢生火,只能靠啃干粮、喝雪水充饥。有一天夜里,队伍在一座山神庙休息,16 岁的徐明山冻得瑟瑟发抖,李老栓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给他披上:“娃,别冻着,你还得看着鬼子被打跑呢!”
途中最危险的一次,是在新泰市境内的一座小桥上。他们遇到了十几个汉奸特务,手里拿着枪,拦住了去路。“你们是干什么的?” 汉奸头目嚣张地喊道。朱玉干使了个眼色,几名曾当过兵的队员悄悄绕到汉奸身后,趁其不备,突然冲了上去 —— 李老栓举起猎枪,一枪把汉奸头目撂倒,其他人拿着大刀、长矛围了上去,没几分钟就把汉奸们缴了械。
“这些枪,就当是鬼子给我们的‘见面礼’!” 朱玉干把缴获的 3 支枪分给队员,队伍里响起了笑声。这次遭遇战,让原本有些紧张的少年们,多了几分底气 —— 他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,只要团结起来,就能打败敌人。
1938 年 1 月下旬,当他们终于抵达徂徕山法云寺时,四支队司令员洪涛亲自出来迎接。看着这支衣衫褴褛却眼神坚定的队伍,洪涛握着朱玉干的手说:“你们从莲花山来,带着 76 支枪,88 颗红心,这是对抗日大业的最大支持!” 随后,这支队伍被编入四支队第二中队,朱玉干任中队长,徐光友任指导员 —— 他们带来的 76 支枪,成了四支队早期重要的武器补充。
#重返抗战现场#
四、一座山的红色传承,从未褪色
加入四支队后,莲花山起义的 88 名勇士,很快投入到抗日战斗中。在莱芜杨家横战斗中,他们配合主力部队,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;在新泰龙廷突围战中,李老栓为了掩护战友,身中数弹,牺牲前还紧紧握着那把祖传的猎枪;16 岁的徐明山在战斗中成长为 “神枪手”,曾在百米外击毙日军小队长;王长顺则在一次炸碉堡的任务中,抱着炸药包冲向敌人,壮烈牺牲时,怀里还揣着妻子给的红绸带。
战争年代,莲花山成了八路军的 “后方基地”—— 村民们给部队送粮食、缝军装、救伤员,山洞里藏着药品和弹药,山路上留下了无数支前队伍的脚印。有一次,日军对莲花山进行 “扫荡”,为了保护藏在山洞里的伤员,村里的十几位老人主动引开日军,最后全部牺牲在山脚下。
如今,莲花山上的红色印记依然清晰:“朝阳洞” 里还保留着当年朱玉干他们开会的痕迹,石壁上刻着 “抗日救国” 四个模糊的大字;玉皇庙前的空地上,立起了 “莲花山起义遗址” 的石碑,每年都有游客来这里缅怀先烈;山脚下的纪念馆里,76 支枪的复制品整齐排列,旁边的展板上,记录着 88 名勇士的名字和事迹 —— 有些名字后面,只写着 “牺牲时间不详”,但他们的精神,却永远留在了莲花山。
去年秋天,92 岁的徐明山(当年起义时的少年)回到莲花山,在玉皇庙前的石碑前,他颤抖着抚摸着石碑上的名字:“当年跟我一起出来的 88 人,现在只剩我一个了。但我知道,他们都在看着 —— 看着莲花山如今的美景,看着咱们的国家越来越强。”
莲花山,这座曾燃烧着抗日烽火的山,如今不仅是风光秀丽的景区,更是一座红色的精神丰碑。它见证过 88 勇士的热血集结,见证过百姓与军队的鱼水情深,也见证着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。当游人登上莲花山顶,俯瞰群山时,或许会想起 70 多年前,那些从这里出发的勇士 —— 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山河,如今正以最美的姿态,迎接每一个和平的清晨。
顺阳网-线上股票配资公司-东莞配资平台-教你如何买入卖出股票的方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