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通讯员 孙学谦 康嘉倩
江苏经济报记者 潘一嘉
近日,昆山市人民法院创新采用“担保置换+闭环操作”破解财产保全僵局,并运用“先行调解”策略大幅缩减争议,成功化解一起数千万标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,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,同时收到原告感谢信与被告的锦旗,为司法智慧实现“双赢”写下生动注脚。
查封引困局:
民生权益与经营发展的碰撞
原告某建筑公司承建被告某产业园开发的工业厂房二期工程,工程于2024年8月竣工验收。当月,某建筑公司提交工程结算资料,主张工程结算总价为6445万元。双方补充协议约定:某产业园需在30日内完成结算审定并开具审定单,否则视为认可送审金额;某产业园应于2025年1月前将4500万元工程款支付完毕,于2025年6月30日前将工程审定金额的97%支付完毕。
截至2025年1月,产业园仅支付了3500万元,也未在约定期限内出具结算审定单。建筑公司资金周转困难,无力支付农民工工资及工程材料款,故诉至法院,要求产业园支付剩余工程款及逾期利息,并主张对涉案厂房的折价或拍卖款享有优先受偿权。
为保障债权实现,建筑公司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。法院经审查后,依法查封产业园名下价值相当的土地及地上厂房,却引发了意外困境:被查封土地虽然产权登记信息上只有1号厂房,但该地块上实际还有两栋刚刚建成、尚未办理初始登记的2号、3号新厂房。
这两栋新厂房已经出租给了案外企业,承租方正急于办理产证以便进场装修运营。要拿到产权证,就需要办理换证手续,即将原有查封解除后再录入2号、3号厂房的不动产权信息。产业园多次提出用异地厂房或关联公司做担保置换查封资产,承办法官3次组织召开听证会,引导双方协商置换方案,但原告始终顾虑重重:外地资产价值评估难、信息透明度低、解封后对方资产存在被转移风险,迟迟不同意置换。若因查封导致拿不到新产证、办不了施工许可,产业园将面临承租方解约及巨额违约索赔,更将影响百亿级重点招商项目的落地。
一边是数百名农民工的工资保障和众多材料商的生存权益,一边是本地企业的存续经营与地方重点项目的推进,双方就此陷入僵局。
破局出妙招:
“闭环置换”巧解“办证死结”
如何让换证手续安全平稳落地?深入分析案情后,承办法官精准识别双方核心诉求:原告要求债权绝对安全,被告则急需盘活资产以避免次生损失。
多轮磋商后,承办法官创造性地提出“闭环置换”方案:产业园提供关联公司名下一块位于本市、权属清晰、经专业评估价值相当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为置换担保,同时书面承诺解封涉案厂房土地用途仅限于办理2号、3号厂房的初始登记,解封期间绝不擅自转让或抵押。方案的核心在于,利用本地优质资产担保和严格的用途限制,将风险牢牢锁在可控范围内,彻底打消原告顾虑。该方案经法官会议讨论获全票通过,也获得了原被告双方的一致认可。
为确保万无一失,承办法官提前与不动产登记中心深度对接,反复推演流程。在不动产登记中心的全力配合下,一场精密设计的“极限操作”在一天内精准完成:9:00查封置换土地,9:30解封涉案厂房土地,10:00监督递交换证资料并协调重新办证事宜,15:00换证完成后立刻查封涉案土地,15:30解封置换土地。5个关键步骤如钟表般环环相扣、紧密运转,将手续办理时间压缩到极致,最大限度降低了资金转移风险,查封引发的“办证死结”迎刃而解。
调解化坚冰:
“先行固定”缩分歧促和解
保全僵局虽解,双方面前还横亘着近千万元工程结算争议这块“硬骨头”。核心争议在于:补充协议所约定的“30日内未出具审定单则视为认可送审价”条款是否适用?原告认为应适用,主张结算总价6445万元;被告则称已提出异议,对部分项目及价款不予认可,要求进行工程造价司法鉴定。
建工领域的司法鉴定通常费用高、周期长,一旦启动,将面临农民工工资发放推迟、企业信用修复迟滞等诸多问题,对双方来说都是难以承受之重。
面对困境,承办法官果断采用“先行调解”,引导原被告梳理庞大结算资料,率先确认了5000余万元无争议工程造价,将争议范围大幅压降至约600万元。随后依托“住建安居融诉驿站”,商请昆山市建筑行业协会资深造价调解员介入,针对剩余争议项逐项对账、释疑解惑,以专业技术意见弥合认知鸿沟,争议被进一步压缩至百万元内。经过多轮沟通协调,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草案。
签订协议前夕,双方却因付款细节再起争执。承办法官深夜与当事人电话沟通,耐心倾听、清晰释法,最终彻底消除分歧。次日,双方顺利签署和解协议:确认工程总价5677万元,产业园分期支付剩余欠款。截至目前,第一期款项已顺利履行,受阻的招商引资项目也正逐步推进。
接手这个案子时,承办法官深知肩上的重量。面对民生权益与企业生存、地方发展互相掣肘的多重困局,破局的关键在于精准识别双方核心诉求,在法治框架内创新方法,既守住债权保障的底线,又为企业留出生存空间,更将司法效能融入地方发展大局。
签订协议前夕,深夜接到双方争执的电话时,承办法官感受到那是达成共识前最后的焦虑,他耐心倾听,把法律风险、现实利弊掰开揉碎讲清楚,帮他们跨过最后那道坎儿。
承办法官表示,司法的力量,不仅在于判决的权威,更在于化解矛盾时展现的智慧与传递的温度。在法、理、情的交织点上,用心去寻找那个既坚守法律底线,又能解开死结、实现多赢的“最优解”,让公平正义真正可感可触,这就是法官的职责所在,也是司法的应有之义。
顺阳网-线上股票配资公司-东莞配资平台-教你如何买入卖出股票的方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